拿了补偿金还能申请劳动仲裁吗?劳动仲裁受案范围全解析
时间:2025-04-25 11:09:41 作者:
拿了补偿金还能申请劳动仲裁吗?劳动仲裁受案范围全解析
劳动者领取补偿金后,若发现用人单位存在未足额支付、欺诈等情形,仍可申请劳动仲裁。然而,并非所有争议均属仲裁受案范围。本文结合《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及2025年最新司法解释,解析补偿金争议的仲裁可行性及劳动仲裁的受案边界。
一、领取补偿金后申请仲裁的合法情形
用人单位未足额支付补偿金
法律依据: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第八十七条,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应支付2N赔偿金;经济补偿金不足法定的,劳动者可在1年内申请仲裁。
典型案例:某劳动者被违法辞退,用人单位仅支付N个月补偿金,劳动者申请仲裁后获赔剩余N个月赔偿金。
用人单位欺诈、胁迫签订补偿协议
法律依据: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第一百五十条,因欺诈、胁迫签订的协议可撤销。劳动者可在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申请仲裁。
典型案例:某用人单位以“不签协议不办离职手续”为由胁迫劳动者签订补偿协议,仲裁委认定协议无效,裁决用人单位支付全额赔偿金。
补偿金计算基数错误
法律依据: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补偿金基数应按离职前12个月平均工资计算,包含奖金、津贴等。若用人单位仅按基本工资计算,劳动者可申请仲裁补足差额。
典型案例:某劳动者月均工资1.5万元(含年终奖),用人单位仅按基本工资8000元计算补偿金,仲裁委裁决补足差额。
二、劳动仲裁受案范围的法定边界
六大核心受案范围
劳动关系确认:如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主张存在劳动关系。
劳动合同争议:如用人单位违法调岗、降薪、变更工作地点等。
离职争议:如违法辞退、未支付经济补偿金、未出具离职证明等。
劳动保护争议:如未支付加班费、未安排年休假、未缴纳社保等。
劳动报酬争议:如拖欠工资、克扣提成、未支付绩效工资等。
其他法定争议:如工伤医疗费、竞业限制补偿金等。
明确排除的争议类型
社保经办争议:如劳动者请求社保机构发放养老金的,不属于仲裁范围。
家政服务纠纷:如家庭与保姆之间的纠纷,应通过民事诉讼解决。
伤残等级鉴定争议:如对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结论不服,应通过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解决。
2025年新增受案范围
新业态用工争议:如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与平台之间的劳动关系确认争议。
算法歧视争议:如用人单位通过算法变相降薪、调整工时的争议。
三、领取补偿金后申请仲裁的实务建议
证据收集要点
补偿协议文本:留存补偿协议原件,重点标注金额、支付方式、双方签字等关键信息。
沟通记录:保存与用人单位协商补偿的微信聊天记录、通话录音,证明是否存在欺诈、胁迫。
工资流水:打印银行流水,证明实际工资水平与补偿金计算基数不符。
仲裁申请策略
明确仲裁请求:若主张补偿金不足,应写明“请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差额XX元”;若主张协议无效,应写明“请求撤销XX补偿协议”。
选择管辖机构: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一条,应向劳动合同履行地或用人单位所在地的仲裁委申请。
风险防范措施
避免“一事不再理”:若已就同一事项申请仲裁或起诉,不得重复申请。
注意时效限制: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1年内申请仲裁。
结语
劳动者领取补偿金后,若发现用人单位存在未足额支付、欺诈等情形,仍可通过劳动仲裁维权。然而,需严格区分仲裁受案范围,避免因主张非劳动争议事项导致败诉。用人单位应依法支付补偿金,避免因程序瑕疵承担额外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