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条款不明确引发纠纷时,如何运用法律途径来解决?
时间:2025-03-27 15:59:33 作者:
合同条款模糊起争议,法律途径巧解决
在日常生活和商业活动中,合同作为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重要法律文件,其条款的清晰明确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有时合同条款可能存在不明确或模糊的情况,这往往成为引发纠纷的根源。那么,当合同条款不明确引发纠纷时,我们应该如何运用法律途径来解决呢?
一、合同条款不明确的表现
合同条款不明确可能表现为多种形式,如对某一内容约定过于泛泛、关键信息缺失或表述含糊不清等。例如,在借款合同中未明确约定利息的计算方式和支付时间;在租赁合同中未明确租赁物的具体状况、维修责任等;在劳动合同中未明确工作岗位的具体职责、薪酬构成等。这些不明确之处往往成为双方争议的焦点。
二、解决合同条款不明确纠纷的法律途径
(一)协议补充
当合同条款存在不明确之处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双方可以通过协商的方式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作为原合同的补充和完善,能够明确双方的意图和目的,为合同的履行提供更明确的约束和指导。通过充分沟通、协商,双方可以就具体的不明确条款达成一致意见,并将其明确写入补充协议中。这种方式既体现了合同自由原则,又有利于纠纷的及时解决。
(二)合同解释
如果双方无法就补充协议达成一致,那么可以依据合同解释的规则来确定不明确条款的含义。合同解释应遵循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目的解释、交易习惯解释和诚实信用原则等。文义解释即根据合同条款的字面意思进行解释;体系解释则需考虑合同的整体内容和结构,确保解释与合同的其他条款相协调;目的解释则是考虑合同的目的和双方的真实意图;交易习惯解释则是参考交易双方的交易习惯或相关行业的通常做法;诚实信用原则则要求合同当事人在履行合同时应秉持诚实、善意的态度。
(三)参考交易习惯
在特定行业或领域中形成的共同做法和规则,即交易习惯,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合同条款约定不明且不能达成补充协议时,可以参考相关的交易习惯来判断条款的具体含义。通过了解行业的惯例和常规做法,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合同条款的实际含义,并据此进行合同的履行和交易的实施。
(四)法定补充原则
如果通过上述方式仍无法确定不明确条款的含义,那么可以适用法定补充原则。法定补充原则是指法律规定的,适用主要条款欠缺或合同条款约定不明确,但并不影响其效力的合同,以弥补当事人所欠缺或未明确表示的意思,使合同内容合理、确定,便于履行的法律条款。例如,《民法典》第五百一十一条对质量要求、价款或报酬、履行地点、履行期限、履行方式、履行费用等不明确的情况作出了具体规定。
三、案例分析
以一起劳动合同纠纷为例,某公司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时未明确约定工作岗位的具体职责和薪酬构成。后公司因业务需要调整员工岗位,员工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公司单方面变更岗位构成违约。双方协商未果,员工遂提起劳动仲裁。在仲裁过程中,仲裁庭认为,由于劳动合同中未明确约定工作岗位的具体职责和薪酬构成,因此公司调整岗位需与员工协商一致。公司未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调整岗位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故仲裁庭裁决公司调整岗位的行为构成违约,应恢复原岗位或按照原合同约定支付赔偿金。
四、结语
合同条款不明确是引发纠纷的常见原因之一。为了避免此类纠纷的发生,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应尽可能明确、具体地约定各项条款。一旦发生纠纷,应首先尝试通过协商达成补充协议;协商不成时,可依据合同解释规则、交易习惯或法定补充原则来确定不明确条款的含义;必要时,还可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