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方不履行合同约定如何处理?2025年违约救济全流程指南
时间:2025-08-27 17:36:26   作者:
   施工方不履行合同约定如何处理?2025年违约救济全流程指南
  施工方不履行合同约定是发包方常见的痛点。2025年《民法典》合同编及司法解释为发包方提供了多元化的救济途径。本文结合最新法律条文与典型案例,系统解析施工方违约后的处理策略。
  一、违约责任的认定与证据固定
  1. 违约情形的类型化分析
  施工方不履行合同约定可分为以下情形:
  完全不履行:如停工、撤场、拒绝施工;
  部分不履行:如减少施工人数、降低材料标准;
  瑕疵履行:如工程不合格、未按图施工。
  典型案例
  在2025年北京市第三中级法院审理的案件中,施工方因使用未达标混凝土导致楼板开裂,被认定构成瑕疵履行,需承担整改费用及工期延误损失。
  2. 核心证据清单
  
证据类型 具体内容 法律价值
合同依据 施工合同、技术规范、施工图纸 证明施工方的合同义务
违约事实 现场录像、监理报告、检测报告 证明施工方未履行或履行不符合约定
损失证明 工期延误记录、另行发包成本、第三方鉴定报告 证明发包方遭受的实际损失
 
  实务要点
  监理报告需由具备资质的监理单位出具;
  检测报告需由双方认可的第三方机构出具。
  二、多元化的救济途径选择
  1. 继续履行:强制施工方完成义务
  适用情形:违约行为可补救(如更换材料、整改工程);
  操作要点:向施工方发出《整改通知书》,并留存送达证据;
  风险提示:若施工方明确拒绝履行,继续履行可能陷入僵局。
  法律条文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对方可以要求其继续履行。”(《民法典》第577条)
  2. 赔偿损失:填补发包方的实际损失
  损失范围:包括直接损失(如另行发包增加的成本)和间接损失(如工期延误导致的租金损失);
  计算标准:以实际损失为基础,兼顾合同履行情况、当事人过错程度等因素。
  典型案例
  在2025年浙江省高院审理的案件中,施工方因停工导致发包方错过销售旺季,法院判决施工方赔偿租金损失及预期利润损失共计300万元。
  3. 支付违约金:通过合同条款约束施工方
  违约金调整:若约定违约金过高(超过实际损失的30%),施工方可请求法院调整;
  违约金与赔偿金并用:若违约金不足以弥补损失,发包方可同时主张赔偿金。
  法律条文
  “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适当减少。”(《民法典》第585条)
  三、诉讼或仲裁程序的全流程
  1. 起诉前的准备工作
  管辖法院选择:建设工程合同纠纷适用专属管辖,由工程所在地法院管辖;
  财产保全申请:在立案时同步申请冻结施工方银行账户或查封其财产;
  律师选择:选择熟悉建设工程领域的律师,提高诉讼效率。
  2. 庭审中的争议焦点应对
  施工方抗辩“不可抗力”:要求其提供政府文件、气象报告等证明;
  施工方主张“发包方过错”:如未及时支付进度款,需提供付款记录证明;
  损失金额争议:申请法院委托造价机构进行司法鉴定。
  四、实务操作建议
  1. 合同签订阶段的防范措施
  明确违约责任条款:详细列明违约情形及对应的违约金、赔偿金计算方式;
  设置阶梯式违约条款:如“逾期15日支付违约金,逾期30日发包方有权解除合同”。
  2. 违约发生后的应对策略
  立即发出催告函:要求施工方在合理期限内补救违约行为;
  固定违约证据:通过现场录像、监理例会记录等方式证明施工方违约事实;
  及时行使解除权:避免因拖延导致损失扩大。
  3. 最新立法动态
  202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明确:
  施工方瑕疵履行导致工程不合格的,发包方可要求减少价款或赔偿损失;
  违约金调整需由施工方提供初步证据证明约定过高。
  结语
  2025年法律为施工方不履行合同约定提供了多元化的救济途径。发包方应根据违约情形选择最优策略,通过合同约定与证据固定维护权益;施工方则需规范履约行为,避免因违约承担高额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