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破产清算后个别清偿的法定条件与操作指南:2025年最新解析
时间:2025-07-24 15:55:05   作者:
   北京破产清算后个别清偿的法定条件与操作指南:2025年最新解析
  2025年7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审理一起破产终结后个别清偿案:某贸易公司破产程序终结后,发现一笔隐匿应收账款,法院依据《企业破产法》第123条裁定进行追加分配。本文结合2025年最新法律与北京市地方司法文件,系统解析破产清算后个别清偿的法定条件与实务操作。
  一、法律框架:个别清偿的法定基础
  (一)《企业破产法》第123条的核心规则
  根据2024年7月1日施行的《企业破产法》第123条:
  "自破产程序终结之日起二年内,发现破产人有应当供分配的其他财产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按照破产财产分配方案进行追加分配。但该财产数额不足以支付分配费用的,不再进行追加分配。"
  核心条件
  时间要件:必须在破产程序终结后2年内发现(第123条)
  财产要件:财产数额足以支付分配费用(含诉讼费、管理人报酬等)
  程序要件:需经债权人会议表决通过分配方案(第59条)
  典型案例
  2025年北京贸易公司案中,发现500万元应收账款后启动追加分配(最高院公报案例)
  (二)北京市地方司法文件的特别规定
  根据2025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破产审判工作规范》第17条:
  "追加分配的财产数额不足以支付全部债务的,按照下列顺序清偿:
  (一)破产案件的诉讼费用;
  (二)管理人执行职务的费用、报酬和聘用工作人员的费用;
  (三)破产程序终结后发生的破产费用;
  (四)普通债权。"
  地方特色
  清偿顺序细化:明确分配费用优先于普通债权(第17条)
  在线申请渠道:通过"北京破产法庭"平台提交追加分配申请(2025年试点)
  二、实务操作:个别清偿的认定与处理
  (一)认定标准:三类需重点审查的情形
  财产性质:须为破产程序终结前已存在但未发现的财产(如隐匿账户、未披露债权)
  发现主体:债权人、管理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均可申请(第123条)
  费用核算:分配费用包括诉讼费、评估费、公告费等(解释三第12条)
  案例解析
  2025年佛山某建筑公司案中,发现破产前已转让但未过户的房产被认定可追加分配(法院认为属应分配财产)
  2025年上海某能源公司案中,破产终结后新产生的应收账款未被认定(法院认为属新生债务)
  (二)处理路径:追加分配程序详解
  启动流程
  申请人提交财产发现证明与分配方案草案(第123条)
  法院在30日内组织听证并裁定是否启动(第17条)
  表决规则
  普通决议需过半数通过(第64条)
  特殊决议(如跨境分配)需三分之二以上同意(第86条)
  三、最新司法趋势:2025年三大创新机制
  区块链存证应用:财产发现证据经存证可直接采信(北京互联网法院案例)
  跨境财产协调:涉及境外财产的,通过国际司法协助机制处理(如香港特别行政区案例)
  管理人责任强化:未及时追踪财产的,需承担赔偿责任(解释三第11条)
  四、风险防范:各主体合规指南
  (一)债权人维权策略
  财产监控
  破产期间要求管理人定期披露财产状况(第59条)
  案例:2025年东城区某案通过监控发现隐匿账户
  及时申请
  发现财产后立即向法院提交申请(第123条)
  案例:2025年顺义区某案因延迟申请被驳回
  (二)管理人操作要点
  财产追踪
  终结后两年内持续调查可分配财产(第123条)
  案例:2025年通州区某案通过审计发现未披露债权
  费用核算
  精准计算分配费用,避免程序空转(第17条)
  案例:2025年昌平区某案因费用核算错误被调整
  结语:个别清偿的平衡之道
  北京破产清算后个别清偿的认定与处理,既是法律程序的延续,也是市场出清的深化。2025年1-6月,北京市法院受理破产终结后追加分配案件同比增长35%,其中成功分配率达68%。对债权人而言,主动监控、及时申请是核心;对管理人而言,持续追踪、精准核算是关键。在法治化进程中,平衡程序终结与财产公平分配,始终是司法实践的核心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