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专利侵权被起诉:企业应对策略与法律救济路径
时间:2025-07-23 14:37:06   作者:
   商标专利侵权被起诉:企业应对策略与法律救济路径
  2025年7月,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商标侵权案件引发关注:被告企业通过提交区块链存证的采购合同,成功援引《商标法》第64条"合法来源抗辩",最终免除赔偿责任。这一案例凸显了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证据规则的重要性。本文结合2025年最新法律与司法实践,系统解析商标专利侵权被起诉后的应对策略。
  一、法律框架:侵权认定的核心要件
  (一)《商标法》的侵权构成
  根据2024年7月1日施行的《商标法》第57条:
  "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构成侵权;在类似商品上使用相同或近似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也构成侵权。"
  核心规则
  商标相同或近似:需通过"隔离观察+整体比对"原则认定
  商品类似性:参考《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2025年新版)
  混淆可能性:以相关公众的一般注意力为标准
  典型案例
  盐城某服装企业使用与"安踏"近似的"安踏达"商标,被法院认定构成侵权(2025年案例)
  (二)《专利法》的侵权判定
  外观专利侵权要件
  普通消费者视角下的整体视觉效果相似(第65条)
  设计空间认定(2025年最高院解释新增)
  实用新型侵权要件
  技术特征全面覆盖(第64条)
  功能性特征例外(需证明唯一解决方案)
  二、实务操作:被告方的四大抗辩路径
  (一)路径一:合法来源抗辩
  证据标准
  采购合同、付款凭证(需经区块链存证)
  供应商资质证明(2025年新规要求)
  法律后果
  免除赔偿责任(第64条)
  仍需停止使用(案例:2025年厦门某案)
  (二)路径二:现有设计抗辩
  举证要点
  申请日前公开的设计(需提供专利号或公开日期)
  设计特征比对表(2025年新规要求)
  司法认定
  深圳某案中,被告通过提交日本专利文献,成功打破外观专利侵权指控
  (三)路径三:在先使用抗辩
  适用条件
  在先使用人需在申请日前已实际使用
  在原有范围内继续使用(第78条)
  例外情形
  恶意抢注的商标(可请求宣告无效)
  (四)路径四:商标共存协议
  协议效力
  经备案的共存协议可对抗侵权指控
  2025年新规:限制恶意共存(如集美区某案)
  操作要点
  提交共存协议原件及备案证明
  三、最新司法趋势:2025年三大裁判要点
  区块链存证效力:电子采购合同经区块链存证的,法院直接采信(杭州互联网法院案例)
  恶意诉讼反赔:深圳试点"知识产权恶意诉讼反赔制度",已追偿200余万元
  临时禁令审查:法院审查临时禁令申请时,需听取被告陈述(2025年最高院解释)
  四、风险防范:企业合规指南
  (一)事前预防措施
  商标监测
  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商标预警监测
  2025年新规:建立企业自主监测报告制度
  专利布局
  申请防御性专利(如厦门某企业的专利池)
  参与行业标准制定
  (二)诉中应对策略
  证据保全
  对易灭失证据(如网页截图)申请时间戳认证
  案例:2025年广东某案通过电子取证固证
  管辖权异议
  侵权行为地与被告住所地不一致时提出
  2025年新规:网络侵权管辖地认定标准
  结语:侵权诉讼的平衡之道
  商标专利侵权诉讼,既是权利人维权的利剑,也是被告企业面临的重大法律风险。2025年1-6月,全国法院受理知识产权案件同比增长28%,其中商标专利案件占比达63%。对企业而言,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合规体系是预防侵权的核心;对被告而言,精准运用抗辩路径、固定关键证据是扭转局势的关键。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中,平衡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激励,始终是司法实践的核心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