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书面合同遭遇欠薪,劳动者如何依法维权?——2025年最新司法实践与实操指南
时间:2025-06-24 09:50:21   作者:
   无书面合同遭遇欠薪,劳动者如何依法维权?——2025年最新司法实践与实操指南
  在建筑、家政、外卖配送等灵活用工领域,未签订书面劳务/劳动合同引发的欠薪纠纷频发。2025年《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修订后,明确提出“穿透式责任认定”原则,要求司法机关突破合同形式,从实质用工关系出发保护劳动者权益。本文结合最新司法判例,系统解析无书面合同情形下的欠薪维权路径。
  一、法律定性:无书面合同≠欠薪合法化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7条、第10条及2025年实施细则,劳动关系成立与否不取决于书面合同,而在于是否存在实质用工事实。即使签订的是“劳务合同”“承揽协议”,若符合以下特征,仍可能被认定为劳动关系:
  人格从属性:用人单位制定考勤制度、奖惩规则,劳动者需服从工作指令;
  组织从属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组成部分;
  经济从属性: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持续、稳定的报酬。
  典型案例:某建筑公司以“内部承包协议”为由拒付工资,法院通过“统一购买工伤保险、按月发放生活费”等证据,认定存在劳动关系,判决支付欠薪及未签合同二倍工资。
  二、维权突破口:如何证明实际用工关系?
  劳动者需从以下维度收集证据,构建完整证据链:
  身份证明类
  工作证、服务证、安全培训合格证等;
  盖有公章的入职登记表、岗位说明书。
  管理痕迹类
  微信工作群聊天记录(显示工作安排、请假审批);
  钉钉考勤记录、工地人脸识别打卡数据;
  安全生产培训签到表、质量责任书。
  报酬支付类
  银行工资流水(备注“工资”“代发”)、微信转账记录;
  盖有财务章的工资条、罚款通知单。
  工作场景类
  穿着工装在工地/车间的照片、视频;
  与同事的合影(需标注姓名及职务)。
  取证技巧
  对微信聊天记录进行公证,增强证据效力;
  申请法院调取用人单位的考勤记录、工资发放台账;
  邀请工友出庭作证,陈述共同工作细节。
  三、法律责任:欠薪单位将面临哪些处罚?
  民事赔偿
  支付拖欠工资及同期银行贷款利息;
  未签书面合同超1个月的,需支付双倍工资(最长11个月);
  违法解除劳动关系的,支付经济补偿金(N)或赔偿金(2N)。
  行政处罚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可责令限期支付,逾期按应付金额50%-100%加付赔偿金;
  欠薪数额较大(如建筑领域超10万元)的,列入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
  刑事责任
  恶意欠薪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最高可判7年有期徒刑。
  四、维权路径:从投诉到诉讼的全流程指引
  行政投诉
  向用工所在地劳动监察大队举报,需提交身份证、欠薪证据;
  优势:处理周期短(一般60日内办结),可申请先行垫付工资。
  劳动仲裁
  申请时效:自知道权益受侵害之日起1年内;
  仲裁请求:可同时主张欠薪、未签合同二倍工资、经济补偿等;
  特殊情形: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需先申请“是否存在劳动关系”的确认之诉。
  民事诉讼
  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在15日内向法院起诉;
  诉讼请求:除经济赔偿外,可要求用人单位承担律师费、公证费等维权成本。
  五、企业合规建议:如何规避欠薪风险?
  规范用工管理
  对临时性用工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工作内容、报酬标准;
  避免通过个人账户发放工资,优先使用银行代发。
  建立工资专用账户
  建筑领域实行农民工工资总包代发制度,确保专款专用;
  保留工资发放凭证至少3年。
  购买雇主责任险
  为灵活用工人员投保意外险、工伤保险补充险,转移工伤赔偿风险。
  结语
  在“无合同用工”常态化的背景下,2025年法律修订通过扩大劳动关系认定范围、强化欠薪惩戒力度,为劳动者构筑起更严密的保护网。劳动者在遭遇欠薪时,需及时固定证据,通过行政投诉、仲裁、诉讼等多元途径维权。企业则需摒弃“规避劳动关系”的短视行为,转而构建合规的用工管理体系。当法律天平向实质正义倾斜,劳资双方的权益博弈正进入新的法治轨道。